京津冀不协同症候缩影:燕郊教室满当当

2014年04月28日10:37  半月谈网 收藏本文

  专家们普遍表示,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行政力量强大造成地区经济分割严重,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需要更高一层的行政力量来打破这种格局,从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我设想,国务院可不可以搞一个区域政策委员会,其作用包括制订规划、协调区域政策、发起共同基金等,它是一个议事性机构,而不是职能部门。如果在国务院层面有这样一个机构,那对协调三地政府的工作将会十分有利。”陈耀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他说,能不能成立一个专门统筹协调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构,三地每年按各自GDP的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钱,交给这个机构,用于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赢。

  “跨了好几个省的大巴黎区就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掌握一定资金,对各个省区之间的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建设,效果很好。”马晓河说,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辉认同需要政府协调机构,不过他同时认为,仅靠政府协调机构是不够的,还要发挥专家、公众的作用,调动不同层面在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积极性。“如果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只是政府的事,那还是不能走出死胡同。”

  另外,专家们还建议,必须对地方的考核评价机制、财税体制等进行改革,“否则,屁股决定脑袋,大家还是要争着上项目,这样协同发展将难有实质性成果。”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

  优化分工 利益共享

  面对雾霾频发和发展困境,“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发展关联度已成京津冀共识。但涉及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时,三地又“各怀私心”。

  曾参与京津冀相关规划调研工作的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京津冀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各自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形成共识,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不过,这样的理想方案落实起来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张占斌说,北京的许多企业、许多单位确实应该搬迁,但是话好说,真正让谁搬的时候就没那么容易。“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先控制增量,新的产业布局一定要符合协同发展的要求,然后逐渐地消化存量。”

  消化存量也应建立一个利益共享机制进行激励。“比如能不能建立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分税机制。现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有分税机制,但地方之间没有,导致一个企业转走了,当地的财税收入就全没了,这肯定会带来阻力。”王辉说。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则建议,可以设立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引导基金。“对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应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比如搬迁出去的企业可获得适当的财税返还和奖励,员工可获得一定的补偿等。”赵弘说,现在是市场经济,政策目标需要靠利益推动而不是行政命令来实现。

  此外,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等空间节点,也是地区之间实现利益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张贵建议,可沿原来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布局系列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京津科技新干线,使其成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

  正在建设的北京新机场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陈耀介绍,新机场的直接投资达七八百亿元,带动投资更多,其范围也跨越了北京与河北,现在河北方面已经围绕机场开始布局临空经济。

  “临空新经济区不能是北京自己建设,应该跟河北一起,共同进行临空经济区的规划。”陈耀说,我们认为这个临空经济区在河北的面积可以大一些,它应该成为京津冀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增长极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抓手。

  缩小落差 共享资源

  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落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障碍。参加研讨的专家指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原因,北京要转移产业、外迁人口困难重重,没有北京市民愿意放弃自己的户籍,成为河北某个城市的居民。

  “北京教育、医疗等条件好,河北、天津与之相比落差较大。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我肯定不愿到河北去。”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的张女士直截了当地说。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随着数十万北京人口到河北燕郊居住,当地教育面临巨大压力。每年适龄小学生增长2000多人,学校里几乎每间教室都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下课上厕所都得举手示意老师,一个个排队有序进出,以防发生拥挤。

  对于京津冀三地“居户分离”的人来说,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止教育。一些居住在河北的北京市民告诉记者,由于医保关系在北京,所以尽管当地医院方便,但也不得不选择到北京看病,否则很难报销。

  马晓河说,三地要构建一体化、同城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当人们在保定住和在北京住生活质量一样的时候,人口才不会向北京过度聚集。在欧洲,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生活舒适度更高,人口分散,就是因为保障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存量转移难度较大,可在增量上做文章。”张贵认为,应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新增部分落户周边地区,以多种方式向周边辐射和延伸,同时北京周边地区自身也要加大医疗、教育的投入,通过自身努力不断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张占斌说,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总体需要较长时间,但有一些领域,比如交通、通讯的互通互联可以先做起来。“北京、天津到唐山、张家口、承德、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的城际列车可以加快开通,这样既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资源在三地之间的流动和共享。”(记者 刘元旭)

  燕郊之痛——京津冀不协同症候缩影

  燕郊,距离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30公里,隶属河北省三河市,与北京通州只隔着一条潮白河。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的北方小镇,被突然涌入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彻底改变。仿佛一个孩子一夜之间长成了一个青年,却仍然穿着小时候的衣服,其别扭和难受可想而知。

  这就是燕郊,一个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平衡、交通不对接、制度相分割等不协同症候的缩影。

  “都说北京工作是朝九晚五,我看是朝五晚九”

  早上,不到六点半,从燕郊开往北京市内的814路公交车已开始密集发车,大约一分多钟就会开来一辆。车站前排起了10多米的长队,满载60多人的公交车一辆辆开出去,但队却越排越长。7点过后,长长的队伍已经排到了超大型社区上上城门口。

  814车队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从队尾走到队首,发现长队足足有80多米,一百七八十人。虽然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密集发出,但队伍直到8点依然未见缩短。上上城小区入口处一名保安介绍,队伍最长时能排过小区门口,超过100米。

  “曾经有乘客打电话投诉814路公交车队,反映乘车难问题。但你可以看到,高峰期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开来,这已经不是车队本身的问题了。北京的轻轨不延伸到燕郊,单靠公交车运力,乘车难、上班时间长等问题根本无法缓解。”车队负责人说。

  记者在排队的人群里发现了五六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他们排在队首,不时向路口张望。原来,他们是在替子女排队,只为了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完早点上车。由于常年替儿女排队候车,不少老人每天早晨见面,互相都熟了,成了“队友”“排友”。

  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大爷告诉记者,他和老伴退休后就搬来燕郊陪着女儿居住,每天早晨老伴为孩子做饭,他则早早起床到公交车站替孩子排队候车,至今已持续了三四年时间,“就是刮风下雪也不间断”。

  “现在谁家都是一个孩子,每天上班路上就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工作又辛苦,父母能帮点就帮点。都说北京工作是朝九晚五,我看是朝五晚九,有时候赶上北京市区堵车,或者碰上雨雪天气,孩子回来都晚上10点了。”老大爷说。

  “最后一排的学生,肚子顶着课桌,脊背靠着墙壁”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编辑:SN063)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考察重庆叮嘱棒棒保护好腰
  • 体育英超-杰拉德送礼 切尔西2-0双杀利物浦
  • 娱乐吴奇隆谈文章出轨:艺人应接受被偷拍
  • 财经 政府企业储蓄率十年翻番 居民原地踏步
  • 科技《大众软件》转型:游戏业20年缩影
  • 博客日本会迈“有核武”这步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十大专业就业差距悬殊 你的专业好求职么